內外夾擊中找出路 台資銀行心向內地市場
路透台北電---上海陸家嘴區矗立著花旗,匯豐以及中國銀行等全球知名金融機構大樓,堪稱是各大銀行瞄準中國金融業全面開放亟欲搶攻的一級戰區。台灣資產前三大的某銀行也早在2003年於此處設立代表處,不過悠悠三年過去,映照著黃浦江美景的偌大辦公室,卻是空??地缺乏人氣。
 
  眼見外資對著年底後依世界貿易組織(WTO)承諾全面開放的中國市場摩拳擦掌,中資銀行也藉著引入戰略投資者而邁向改革,台資銀行仍受限於政治僵局無解而只能佇立門外,只能暗暗希望兩岸金融有所突破的一天,台資銀行所擁有的人才及台灣經驗還能有用武之地。

  人脈和人才原本是台資銀行進軍大陸市場的最佳武器。然而商場競爭亦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銀行業者表示,中資銀行引入外商技術後進步,以及外資銀行購併台灣的銀行作為跳板,讓台灣業者倍感威脅。

  第一金控總經理黃獻全在路透2006台灣金控高峰會上表示,以後在大陸發展的對手,就是類似渣打這類的銀行。

  上月底英國渣打銀行決定以溢價三成的高價格收購小型銀行新竹商銀<2807.TW>,震撼了台灣金融界。這一年來因雙卡(信用卡+現金卡)風暴吹襲,被投資人棄如蔽屣的銀行業者除了對外資如此識貨感到欣慰外,心中也不免浮起淡淡的哀愁,因為外資看上的就是台灣銀行未來經營大陸市場的潛力。

  **官方亦亟思突破之道**

  黃獻全指出,原本外資銀行在大陸主要放款對象,都是大型企業。而台商多半屬中小型企業(S&ME),且與台灣本地銀行往來長久,有利於徵信進行。不過,若渣打借重新竹商銀的S&ME人才,將是潛在不小威脅。

  第一金控旗下第一銀行2003年於上海設立辦事處,已符合升格分行條件,但目前只能進行資料搜集及一般性服務,不能有業務往來。

  國泰世華銀上海辦事處代表翁仲伸也表示,能養活台資銀行的就是靠台商客戶,以及台灣銀行的發展經驗。

  他表示,台資銀行在公司治理、消費金融以及風險控管等經驗可以在中國好好運用,因為中資銀行大多還在發展中,有些問題還未發生過,我們的這些經驗,正是我們在中國金融業生存的價值。

  按照WTO協議,中國將在2006年底前全面開放金融行業,意即許外資、外國金融機構將具完全的市場准入,允許開辦人民幣零售業務,在指定的地區可享有國民待遇。不過,兩岸一直無法在具有主權意味的監理機制上進行談判,使得台灣七家在大陸已有辦事處的銀行仍然只能原地踏步。

  台灣主管金融政策的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委員林忠正在峰會上指出,兩岸金融監理,或許可由隨同派員監理的方式尋求突破,並循著澳門模式,也就是官方代表、民間組織的方式進行談判。

  他表示,金管會正透過管道向中國銀監會表達,正等待銀監會答覆。他同時表示,如果大陸同意方式而核准七家銀行升格分行,台灣也會同樣核准大陸四家銀行辦事處申請,一起處理,整批交易。

  中國招商銀行<600036.SS>、上海浦東發展銀行<600000.SS>、興業銀行等四家銀行三年前已向台灣金融當局提出設立辦事處申請,但迄今無下文。

  **空有一身武功**

  大大小小的台灣企業前往搶攻中國這塊經濟成長率幾達到兩位數的市場,不但改變台灣產業形貌,也使得屬於後端服務的金融業者經營漸入窘境。需要龐大資金的製造業者出走大陸,台灣銀行企業放款需求迅速萎縮,濫頭寸壓力大增。

  一位甫從浦東地區拜訪客戶回來的公股銀行高層主管談及業者的處境,是歎氣再三。他說,「台商的生意快被外商銀行搶光了,他們用台灣的分行找客戶,大陸放款,手段厲害得很。」

  以該家老牌銀行為例,該名主管表示,有許多台商在台灣都是他們銀行的老客戶,關係十分良好,但是只有辦事處不能營運,雙手雙腳都被綁得牢牢的,武功再好,有什麼用?!

  台灣政治大學商業院院長周行一表示,台灣的金融業技術比較先進,又有同文同種優勢,年底大陸金融業全面向外資開放,如果渣打以後要在大陸開分行,他可以把竹商銀某個分行整個兒搬過去。

  人才流失的危機很讓人憂心,周行一說。

  台灣目前核准10家銀行赴中國設代表人辦事處,其中七家銀行獲中國核准,並已掛牌運作。彰銀<2801.TW>等辦事處已符合設立滿兩年的升格分行條件。

  金融主管機關也意識到台灣業者需擴大版圖的需求,在無法核准金融業前往大陸下,只得鼓勵業者多往越南等亦有台商的市場發展。但中國市場仍是台資銀行心中的最優選項。

  台灣目前有43家銀行服務2,300萬人口,而人口數是台灣兩倍的韓國,卻只有19家銀行。銀行家數過多,使得業者不得不走入低價搶客一途。去年一年因無擔保放款浮濫,全體銀行稅前盈餘只剩下786億台幣,較前一年的1,553億減少將近一半。(記者:李珊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dding5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